查看原文
其他

袭荆州番外篇:东吴背盟是否明智?

握中悬璧 握中悬璧 2022-03-18

关于东吴背盟这件事,一直是比较吸引人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它究竟对东吴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其实这要分角度来看,从单纯军事角度来看是完全正确的,结果上也是很好的,东吴收获了南郡、零陵和武陵,再加上原本的江夏、桂阳和长沙,荆州七个郡等于拿下了六个,实力到达了巅峰。

从地理位置方面看,荆州位于长江上游,对于扬州有天然的军事优势,东吴最后就是被荆州方向的王濬军团所灭,而东路的王浑司马伷军团连长江都没过。

历史上东南政权绝大多数都是被敌军从荆州方向顺江而下从而亡国,从淮南方向南下的部队顶多只能起到牵制作用,比如宋灭南唐、忽必烈灭宋、湘军灭太平天国等。而扬州地区政权逆流而上消灭荆州政权似乎只有朱元璋灭陈友谅这一个例子。至于南唐灭楚是因为楚国实在太弱,只占据荆州南部而已。

另一方面,单纯从淮南方向进攻或者以此路为主力并成功例子也不多,似乎只有隋灭陈和燕王靖难。因此单纯从军事角度来看对于东吴来说荆州确实极其重要。

但是从大战略角度来看,取荆州对东吴来说并不是最优选择。因为在三国争霸局面下,二弱必须合力对抗一强,一旦联盟出现内讧只能被各个击破。

如果孙权希望取得天下,他就不能放弃联盟,但是孙权骨子里没有这么高追求,他只希望割据称霸,也就是所谓的“桓文之业”。最初他就是这么想的,而当时鲁肃曾经表示过反对。

鲁肃是希望江东成就帝业的,所以他才会竭力维持同盟。但是吕蒙格局没那么高,他的策略正好符合孙权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定位,因此才会进攻荆州。但是这也就决定了东吴政权已经不可能一统天下了,削弱了蜀汉后,曹魏以一敌二都不是问题,两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其实吴蜀双方对于联盟关系应该是可以互相信任的,隆中对作为蜀汉的国策,东吴肯定知道蜀汉对自己的态度是“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就算为破魏后提前布局,这也太早了。魏国不灭,一切都是镜花水月。邓芝后来出使东吴时候也说,等灭魏后我们两家再战不迟,这点也是孙权想明白形势以后认可了的,可惜已经晚了。

假如吴蜀灭魏平分天下能够实现,那将是什么局面呢?按照双方协议是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而司隶则以函谷关为界,东面归吴,西面归蜀。就像下面这样。

事实上我觉得这种划分有点脑残,这还是孙权提出来的,这么一来幽州对东吴来说就成了飞地,不知道他是不是老糊涂了,为何冀州跟豫州兖州不能对调一下呢?

两分天下后究竟谁占优势,这个难以举例论证,因为历史上就没有这种两国东西并立的案例。可能有人认为这样蜀汉优势大,可以参考秦灭六国和刘邦灭项羽。其实这还不太一样,六国是各自为战,所以才被各个击破。而项羽地盘只限于东南一带,齐地和赵地早就被韩信扫平了。因此这种二分天下只能另外推演一下。

这件事历史上有人做过了,在英布叛乱时,薛公就曾为刘邦推演局势,他认为如果英布占据东南后进攻中原的韩魏故地,那么胜败难料;如果进攻齐地那事情就大条了,当年六国故地就要全部丢掉了;如果英布进攻荆州方向的长沙国,那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事实上他说的很正确英布最终选择了下策,于是很快败亡。

薛公对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於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於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於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

上曰:“何谓上计?”

令尹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

"何谓中计?"

"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庾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

"何谓下计?"

"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於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

(史记黥布列传)

从结果来看,薛公可谓非常有先见之明。那么按照他的观点,在理想中的吴蜀两国对峙局面下,东吴可以说是英布上策和中策的结合体,甚至还要更多。等于同时占据了燕地、齐地、韩地、魏地。在战国时代就相当于秦国+赵国对抗齐楚燕韩魏的五国同盟,且五国联盟可以同心协力,因此占优势的应该是东吴才对。

因此东吴进攻荆州是一种短期军事上正确,长期战略上短视的行为。从这一刻起,东吴就再也没有机会问鼎天下了,孙策的临终遗言一语成谶。

陆逊系列请看这里

晚三国名将录之陆逊篇(一)子明真慧眼,伯言岂书生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